与蛟龙号团队零距离 返回舱“防热衣”宜兴造

  “清晨,海风微微,细波粼粼。我又一次爬上脚手架,细细检查每一个设备。每一次触摸潜水器,我都像抚摸自己的孩子,关切中带着期待。我深深了解潜水器上每一条脉络,每一条脉络上流动着的激情,我知道它不会让我失望。”

  8月5日,当记者来到大浮龙王山下的中船重工702所,走近刚刚凯旋的蛟龙号团队,这段由蛟龙号副总设计师胡震写的海试日记深深地吸引了大家的眼球。在与队员们半天零距离接触中,记者找寻到了蛟龙号团队一步步走向大海深处,书写世界载人深潜历史的感人故事。

  用身体为“蛟龙”舱口挡雨

  2010年6月21日,一场大雨意外向正在维护保养的蛟龙号袭来。此时,蛟龙号的舱口盖完全打开着,电子器件很有可能被雨淋湿导致短路,这就意味着蛟龙号的控制、声学系统将瘫痪,这一后果完全有可能导致海试提前结束。

  8月5日,一名蛟龙号团队成员向记者描述描述了当时的场景。那时关上舱口盖已经来不及了,风太大、雨太急,大家赶紧拉来篷布给蛟龙号挡雨。可是,由于风力实在太大,巨大的篷布也被高高吹起又垂下,大风将固系好的篷布也撕裂了。就在这时,一个敦实的身影冲向了“蛟龙”,只见他左手抓住篷布,右手拿着硬纸板,迅速遮挡在舱口盖上,同时用自己的身体压住篷布,以防被大风刮跑。风雨中,他岿然不动。他就是蛟龙号副总设计师、七○二所水下工程师主任胡震。从设计、总装集成、水池试验再到海上试验,对于“蛟龙”,真像他在海试日记中写的一样,他融入了太多的感情与心血。他的同事记得,就在今年4月的一天,包括胡震在内的蛟龙号团队正在紧张而有序地为蛟龙号7000米级海试做最后的检测准备时,噩号传来,胡震的父亲在交通事故中不幸遇难!这突如其来的消息让胡震及整个科研团队都震惊了。作为蛟龙号副总设计师的他能否抵挡住丧父之痛,能否像往年那样在海试现场带领大家攻坚克难?胡震强忍住内心的悲痛,回到家办理了父亲的后事就马上又回到了单位,默默地回到车间,大家又看到了那个敦实的身影。

  带着救心丸和放大镜出发

  “设计7000米载人潜水器,徐岂南是总设计师的最合适人选。”几乎所有的同事都这样说。昨天,记者眼前的这位总设计师满头白发,面对“你怎么会在退休后,毅然告别儿孙从美国回到自己的职业生涯?”的提问,他语气平缓地说:“我一思考潜水器的问题,头就不痛,不思考就痛,还是接下这个任务,让我感觉舒坦。”

  其实,1996年徐岂南总设计师就已退休。退休后,他与夫人方之芬曾去了美国,与儿子、孙子生活在一起,享受天伦之乐。夫人也是徐岂南事业上的伙伴,她说在接到这个任务时,家里的意见并不统一。因为7000米是一个从未挑战过的深度,而且是载人下潜。她说,老徐身患心脏病、高血压,还有偏头痛,一只眼睛已仅存光感。他年近九旬的母亲见儿子毅然决定回国,最终点了头:你去做吧,不做你会生病的!2009年8月4日,蛟龙号前往南海开展1000米级海试,凭着对深海事业的热爱,为了能够亲眼看到多年的梦想成为现实,当时已74岁高龄的徐老与68岁的夫人双双携手上船,参加海试验。他们全程在向阳红09试验母船上指挥试验,这极大地鼓舞了全体参试队员的信心。

  8月5日,记者问徐老,这次你坐镇指挥7000米海试,万一心脏吃不消怎么办?他从口袋中掏出一小瓶救心丸说,这个药常备在身上呢。他的夫人悄悄地告诉记者,他们出门,包中常备着血压计、救心丸,应急用喷雾药,这些一样都不能少。徐老还随手拿起一只长方形的放大镜展示给记者说,这个也是我常备的东西。现在,他不仅右眼不行,左眼也要凭放大镜才能看得清。徐老透露,他的最大愿望,就是在有生之年为国家设计出最先进的潜水器,让中国具有从“浅蓝”走向“深蓝”的能力。

  一群具有螺丝钉精神的“配角”

  在蛟龙号团队中,有一群专门负责蛟龙号载人潜水器总装集成、海试准备、维护改进及水池试验中各项工作的人,这就是装配保障组。昨天,蛟龙号专家介绍,诸如压载铁、浮力块、轻外壳、推进器及各种电器设备等的工装,都由这群扎根在平凡岗位,默默奉献的人来完成。是这群人以“螺丝钉”精神保质保量完成了蛟龙号的总装集成、数十次水池试验和整个海试过程中的蛟龙部件拆装与维护,他们人人都是自己岗位上的主角,人人都是其他岗位的配角。

  据介绍,在海试过程中,他们不仅要顶着高温、忍受着甲板的摇晃,克服晕船等不适,还要一次次拆装压载铁等舱外作业,对可能出现的故障进行现场排查,及时进行相应设备的维护。由于一般海试或是例行检测都是在下午5-6点钟结束,而他们的安装工作往往会持续到晚上10点甚至凌晨才结束。

  5000米级海试,装配保障组高级技工张建平不慎左手受伤,缝合了3针。医生提醒他要注意休息,防止感染,并建议安装工作让别人干。但张建平执拗地说,我的岗位我最熟悉。安装工作一直持续到晚上10点,55岁的他回到房间才感到手指一阵阵疼痛。青年工人杜坤一度发病,症状稍缓又积极投身到蛟龙的维护保障工作中;班组长顾秋亮在7000米海试中得知爱妻病重的消息,他将担心和牵扯藏在心里,仍坚持在自己的岗位上。

  一名工人在日记中这样写道:“在海上的生活很艰辛,但再苦再累也很高兴。不管晚上加班到半夜,还是早上5点半起床保养潜水器,不管日晒还是雨淋,我感到很光荣、很骄傲。”

  其实,在蛟龙号团队,几乎每个人都有“故事”。有的顾不上亲情、家庭,倾心地对事业的执着和追求。7000米海底的蛟龙号,要承受每平方米7000吨的压力,而蛟龙号团队的人们也在承受着各自生活和岗位的压力。蛟龙号团队这样表述:从600米潜向7000米,是挑战刻度更是梦想高度。“蛟龙”人在太平洋马里亚纳海沟7062米深处探究海底奥秘的同时,也让世界看到“蛟龙”人的风采,看到中国的风采!连美国著名导演卡梅隆也为此羡慕不已,他在给中船重工702所副所长、蛟龙号第一副总设计师崔维成发来贺信中说,“我非常期待能够见到您、您的团队,有机会想看一看蛟龙号。”(徐祖伟)

  

上一篇:太湖学院招生再创新高 艺术高省控线56文科高出28
下一篇:和奥运选手“攀亲戚”商家为沾“运”气 市民淡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