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志愿服务“体验式”居多 公益热情需要鼓励和引导

  近日,北塘某社区希望招募一个高校志愿者,能给辖区内一名困难家庭孩子做持续性的“免费家教”。可是当该工作人员将此想法告诉与社区“结对”的一民间公益组织时,该组织负责人却感到难办。他说:“大学生从事公益活动的热情很高,但是持续性大多不强,多是‘打一枪换一个地方’的‘自我体验式’公益。”

  大学生参加公益流动性强

  一家民间公益组织的负责人告诉记者,大学生的公益热情比较高,但持续性、稳定性很低。“但是我们的志愿者服务讲究的是‘滴水石穿’的持续性,一个服务项目常常要坚持五六年,而能这样坚持追踪服务的大学生寥寥无几,”该负责人说,因为流动性很强,该民间志愿者组织注册志愿者中在校大学生所占比例不到10%。

  网名为“山火”的志愿者说起她的困扰:在给博物馆提供公益讲解服务时,大学生学习能力强,讲解词不用多久就能背下来,但是大学生志愿者往往还没有“叔叔阿姨辈”志愿者干得好。她分析说,大学生大多是外地人,对无锡本土文化的情感尚未建立起来,“而且寒暑假要回家,平时还要上课、考试等,他们的志愿服务有效时间就很少了,往往没有能长期坚持下来的讲解者”。

  一位社居委工作人员也谈到了类似的困扰。“之前和一个大学生组织商谈好了一个针对社区老年人的公益项目,但是一直开展不起来,他们一会说要考试了,一会说学校有事情,就这样不了了之。”

  有志愿者毫不讳言地说,很多大学生志愿者更多地把公益作为一种体验,用这种经历去开拓视野。“可是,这样一厢情愿的初衷往往会给受帮助者带来一些‘打扰’”。支教一直都是大学志愿者活动的重头戏,但是有媒体就曝出大学生远赴山区体验式的短暂支教反而“打扰”了当地学生生活。也引发了大学生对于支教活动的反思:我们的初衷,是不是乡村孩子们所需要的、期盼的?

  公益热情需要鼓励和引导

  “我们的公益热情是有的,只不过作为公益活动的初行者,必定有这样那样的不足,需要社会的引导。”昨日,记者随机询问了数名大学生,100%的受访者表示愿意加入各样形式的公益活动。而当提及社会上的一些质疑时,一位江南大学学生作了上述回答。江南大学青年志愿者协会的官方微博里也写道:“作为一名有责任心的当代大学生,我们应该更多的思考,怎样付出我们的热情才能真正让他人受益。”

  前不久,无锡科技学院志愿者收到了惠华社区居民的一封感谢信,感谢他们细致而认真的公益服务。原来,该院100名志愿者联合社居委的工作人员将惠华新村的楼道以及花坛等地方全部清理了一遍。“我们这是老新村,有些楼道真的很脏,但这些年轻志愿者不怕苦不怕脏,居民们看了都十分感动。”惠华社居委工作人员贾佳告诉记者,大学生志愿者的热情是毋庸置疑的,但要使这种热情持续高涨就需要社会的引导。惠华社区就针对不同大学生志愿团队的特色开展不同的公益活动,“这样就不会出现大学生的服务和居民的需要出现偏差的情况。”(向往)

上一篇:山水城环卫车装上“千里眼” 保洁情况一目了然
下一篇:社保申报缴费 可网上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