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
在当今时代背景下,公益要提升品质、实现真正价值,需要注入心灵建设的灵魂。
心灵建设的根本是创造一个“爱着”的太和之场,让围绕公益事件的捐助方、志愿者、受助者三方甚至多方,都把爱火加到这个场域中,让爱火更嘹亮,嘹亮他人也嘹亮自己。
做公益要把同情心、焦虑心、恐惧心,变成敬畏心、吉祥心、光明心,这样才能启动受助对象生命自有的无限潜能,资助者与志愿者也可从中受益。
公益亟待提升品质与效益
我有次在浦东做讲座时,现场有个女士是个非常积极的志愿者。她分享说,因为生了一对双胞胎,街道给她很多资助,但街道给的每一笔善款她都流着眼泪记下来,然后拼命做公益,参加一次就划掉一笔。她觉得这样心理上就没有那么沉重和压抑了。
我们惠迪吉公益人心理关爱中心去云南楚雄做助学的时候,遇到一个老师,她说自己大学时就是贫困生,冬天没有棉衣穿。当时学校给每个贫困生发一件军大衣,穿着军大衣走在校园里,就好像贴上了贫困生的标签,所以她拒绝去领军大衣。她穿着单薄,却昂首挺胸地走在校园里。有同学问她你冷吗?她的回答很经典:“虽然我很冷,但是我的精神是独立的、是有力量的。如果我穿上军大衣,人不冷了,但是我的内心里抬不起头来。”
这是两个典型的公益案例,也反映了我们目前的公益逻辑,即捐助方提供燃料,志愿者是一把爱火,受助者是一个可怜的煤炭,“你们来帮我点亮,让我可以温暖,让我可以过下去。”这样的逻辑下,受助者会觉得很窝囊,自己很没用、很不幸、很沉重。
当我把这些案例讲这给志愿者们听的时候,他们也很感触,“我们还以为捐给你,你应该很高兴,应该更阳光、更积极。”事实上人的心理运作不是这样的,很多时候这种资助反而带来压力,甚至变成一种精神上的负担。
因此,我们提出,公益需要注入心灵建设的灵魂,真正提高公益的品质以及社会效益,实现公益的真正价值。
带着心灵建设的品质,捐助方拿出来的钱就携带着爱的阳光、爱的吉祥、爱的信任,受助者就不再是可怜的、无助的对象,而会被点燃出熊熊的爱火,同样可以温暖世界。
比如那个双胞胎的母亲,捐助方资助她的时候觉得她好可怜、好辛苦,这样传递的信息就是生养双胞胎是个折磨,对孩子的心灵健康都会产生一份压力。如果捐助方给她资助的时候很喜悦,说“太好了,你居然生了一对双胞胎天使,他们将来会是这个社会的栋梁,所以你要好好照顾他们,好好爱他们,这些资助代表着更多的人对他们的一份期许。”你给到她的是幸福、荣耀和价值,公益就携带了心灵建设的品质,这样的公益,就让母亲和孩子的心灵被滋养,他们的脊梁就会挺起来。
创造“爱着”的太和场
当我们来讲心灵建设的时候,并不只是说公益行为的对象。我们建构的是一个生态,是包含捐助方、志愿者、受助者等多方在内的心灵建设。心灵建设的根本是创造一个“爱着”的太和之场。在公益项目中,围绕公益事件的捐助方、志愿者、受助者三方,共同建构一个“爱着”的太和之场,也就是说三方甚至是多方,都把这个爱火加到这个场域中,让爱火更嘹亮,嘹亮他人也嘹亮自己。
现在很多企业或捐助者通常捐钱了事,除了显示自己有爱心、有社会责任感外,企业上下并得不到什么滋养。而志愿者燃烧自己也很辛苦,心理压力大,单方面的付出,不能让他生命更加成长,精神更加饱满。受助者更是没有因接受资助而精神更有内涵、心灵更健全。
而真正有品质、有价值的公益项目,应该是公益实施的过程中,三方的心灵都可以得到建设,都可以产生一个美好的共振,一个爱的共振。这样的话,公益行为辐射的面是360度的、立体的,也就是为整个社会注入一个精神的、心灵建设的基础。所以真正好的公益一定是共赢的,包括捐助方、志愿者、受助方。
如我们惠迪吉推出的“百万幸福家庭行动”大型公益项目,就立足心灵建设,让捐助的企业从企业主、管理层到员工都获益,企业文化同时得到提升。而参与其中的志愿者的心灵也被建构起来了,充满爱的能量,他们眼中看到的受助对象不再是弱势群体,而是在为社会、为时代、为人类创造价值的人,所以志愿者给予的不是雪中送炭,而是赞美和感谢对方,确定对方的价值。经由这样品质的公益资助,受助对象及家族心灵也被建设起来,生命更挺立、更饱满。这样就产生了完整的公益生态链,从而辐射到整个社会。
在当今经济高速发展、社会结构不断变化的时代背景下,人们面临的压力超过以往任何时候。从心灵层面、精神层面来说,我们每个人都是弱势群体,都需要通过公益这样的窗口被帮助、被服务、被滋润、被启发。因此,公益不再只是一个简单的财和物的流转而已,更需要重新注入一份心灵建设的内涵和底蕴,从根本上改变公益土壤,让每一个善行开出一朵美丽的花,那就会有更多的人愿意善举善行。
心灵建设需要“三颗心”
公益的心灵建设,需要重新打造“三颗心”。
第一,把“同情的心”变为“敬畏的心”。
我们通常是以同情心来做公益,这个心很单纯、很珍贵、很素朴,但这个心往往容易好心办“坏事”。我们要从“同情的心”改成“敬畏的心”。受助的人群有这样的生活样态,有他们的道理,有精神性的东西,而这份精神性的东西是需要被敬畏的,不是以捐助方和志愿者的价值观为核心价值观,甚至去消灭他们的价值观。比如我们做一个助学的项目,我跟志愿者要求,要以敬畏的心去倾听他们的文化,倾听他们的历程,而不是想当然的觉得他们这样或那样的可怜。
第二,把“焦虑的心”变成“吉祥的心”。
因为有同情很容易有焦虑,焦虑的心会推动人产生行动,但是这种行动是焦虑推动着焦虑,让公益人耗损自己、掏空内心。所以我们要把“焦虑的心”变成“吉祥的心”。为什么会吉祥?因为你能体会到生命的本质就是爱和美创造出来的一个有机体,志愿者面对任何对象,都以一颗吉祥的心,创造一个吉祥的场域,从而使公益不再是焦虑的循环,而是一个“爱生爱、美生美”的链条。
第三,把“恐惧的心”变成“光明的心”。
同情的心、焦虑的心背后是一个恐惧的心,在这个浮躁的物质世界中,很多人的心某种程度上已经被侵蚀了,充满着恐惧,然后他们会把恐惧投射在那些所谓需要帮助的人身上,这样自己容易受伤,公益效益也很有限。所以我们把“恐惧的心”变成真正很超越的心、很有智慧的心,变成“光明的心”。
我们有同情心、焦虑心、恐惧心,才会产生各种各样的问题。不管受助的对象多贫穷,不管他遭遇怎么样的生命状况,遭遇怎么样的天灾人祸,我们面对这个生命都是充满无限的敬畏、吉祥、光明,这样就在启动他生命自有的无限潜能,我们自身也可以从公益中受益。
孙新兰:
中国著名心理学家;
上海惠迪吉公益人心理关爱中心理事长;
中国唯一本土心理学流派--意象对话疗法创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