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市一中学子顺着历史的轴线,走进无锡市鸿山遗址博物馆和无锡阖闾城遗址博物馆展开研学之旅。此前,东林书院、惠山古镇、小娄巷等文化场所已经成为一中江南文脉课程基地合作单位,为学生研学提供了资源与支持。
研学延续上学期研学主题“行走江南”,不同的是内容变为了“无锡博物研学”,进一步用活家乡资源,探寻吴地文明基因。
“类似季札让贤、泰伯奔吴等吴地文明的故事都记录在文言文中,所以语文知识的学习贯穿他们整个研学之旅。”语文老师姜翼是本次研学的带队老师之一,他告诉记者,东林书院、小娄巷等地是明清文化的代表,生活意味较浓,学生容易理解。本次研学的博物馆则以先民生活为主,“学校于上学期首先安排了近代文化场所的研学,待学生有了研学基础和一定的知识储备后,他们就有能力重现距今千年的历史现场。”
文博研究员与学科教师的配合让博物院知识以点面结合的方式呈现在学生面前。“我们为学生安排的讲解员都是专业的文博研究员,他们专门从事考古或文物等方面的研究,能更为准确和生动地介绍鸿山博物馆所呈现的历史故事和脉络。”鸿山遗址博物馆馆长逯俊宁介绍。在研究员从考古学角度阐述历史脉络的同时,市一中9门学科的教师也全程跟随研学队伍,从学科角度讲解相关知识点。
打破馆校边界,寻求深度合作
博物馆教育是以物出发的教育,是有别于教科书的立体呈现。学生能够近距离接触文物,聆听其背后的故事,思考其文化价值。
“这是我第一次参观鸿山博物馆和阖闾城博物馆,但通过研究员的讲解发现,虽然两所博物馆相距较远,但文化却有渊源,将锡城的文化脉络串联了起来。”高二(14)班学生戴卓航说,参与了两次研学的他也对江南文化有了更深刻的认知,“在小娄巷、祠堂,我们所学到的是文人墨客的故事以及家风家训,感知吴地风情与古人求进、清廉的精神。但博物馆之行则将吴地历史的画卷完全铺开,更为宏大。”
市一中党委书记朱晴怡说,“学习泰伯奔吴的历史是研究江南地区文化底蕴不可回避的一环,而博物馆的资源与专业力量能帮助我们讲好这段历史。”朱晴怡表示,学校将和两大博物馆共同开发课程,研究员将进校园为学生开设文化选修课。此外,学生的志愿服务等活动也将开展进博物馆中。“目前,学校多科老师都到博物院现场录制了微课,将在剪辑完成后陆续放出。我们希望将博物馆的知识带到锡城全体中小学生中间,共同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