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岭作为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有“中华龙脉”之称。秦岭深处,陕西汉中佛坪县,森林覆盖率超过90%。这里林木旺盛,更拥有丰富的古树资源。
乘车在秦岭群峰间蜿蜒穿行,到达佛坪西岔河镇三教殿村仙果寺,这里“藏”着一棵千年银杏古树。它高大挺拔、枝繁叶茂。春夏,树冠犹如巨大伞盖,带来一方荫凉;秋天,满树金叶摇曳,灿若彩蝶。约1500年的树龄,让当地群众视其为“神树”。
最近,这棵穿越千年风雨,承载一代代人记忆的银杏古树,和汉中市545株古树名木一起,收到一份足够特别的“礼物”——一份总保额超过4700万元的专属保险。
千年古树陪伴,如何“保障安全”?
给千年古树“上保险”,很多人可能闻所未闻,但其实保险提供的保障已经在守护古树名木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三教殿村仙果寺的这棵千年银杏古树,就见证了关于陕西古树保护的重要时刻。9月12日,由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汉中监管分局指导,汉中市林业局联合中国平安共同主办,佛坪县人民政府协办的“平安古树名木守护行动”正式启动。
陕西是名副其实的古树资源大省,据数据统计,陕西现有古树名木72.73万棵,全省分布着271个古树群。全国共有5棵5000年以上树龄的古树,全部位于陕西。
启动仪式上,中国平安正式发布了为陕西古树名木“量身定制”的保险产品,平安产险为汉中市545株古树名木捐赠总保额4764万元的专属风险保障。
为陕西古树名木定制的保险保障足够“安心”——保障范围覆盖了古树因自然灾害、意外事故导致的损失,乃至施救复壮、专家鉴定、排危处置等经济支出,以及因古树倾倒、折断等意外情况造成第三方人身伤亡或财产损失。
更重要的是,这份保险还可以通过风险预警、防灾减灾、专业施救等全周期风险管理服务,为古树名木提供真正意义上的全方位守护。
据介绍,本次发布的古树保险产品以双轨保障分层守护为核心,以构建全周期的保障体系为目标,创新性地将风险防控与责任兜底相结合,让古树保护工作更加科学高效可持续。
不仅如此,本次平安产险还带来了科技保护的力量,为汉中市林业局捐赠价值20万元的古树名木智慧监测设备。
该设备依托物联网等先进技术,可实时监测古树的土壤湿度、空气质量、生长状态等关键数据,并通过智慧管理平台实现数据可视化与动态预警,为古树养护提供科学精准的决策依据,为古树健康“把脉问诊”。
“科技+保险+公益”,守护新阶段
润物无声,古树名木默默陪伴我们超越千年;守护它们,也成为我们对情感根脉的珍视与延续。
古树名木不仅是植物本身——以年轮承载文明,用枝叶诉说生态,它们是穿越千百年时光的自然教科书,担负着一代又一代人的感情承载,更是展示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窗口。
穿越千年风雨的古树名木想“安度晚年”,其实并不容易。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林学院高级实验师周建云介绍,古树健康其实面临多重挑战。一部分古树可能存在树龄增长导致其生理机能衰退的现象,更重要的是古树要面临病虫害、极端天气、人为破坏等多重威胁。而古树保护过程中,若过度干预则同样可能造成不可逆的伤害,因此科学指导尤为重要。
这意味着,守护古树离不开科学专业的技术保障,同样需要与时俱进的创新模式。
“传统养护模式下,古树保护的最大痛点就是资金缺口大。”周建云指出,古树的保护工作涉及多领域、多环节,需各方协同发力。他直言,这一次中国平安的古树保险产品的可贵之处在于,不仅为养护资金问题提供保障,更联动政府各方,以金融创新的手段,精准为古树保护的现实困境提出了可行性强的解决方案。
树和人一样,也需要“保险”。专业养护之外,对古树名木保护离不开社会层面的深入共识。解决资金问题与后续保障之外,中国平安还让这份穿越千年的古树陪伴,变得富有参与感。
启动仪式上,中国平安邀请7名客户代表,共同参与古树名木守护行动,为佛坪县7株树龄超500年的古树上保险,挂上“守护牌”。
绿色公益的价值通路,如此得以延伸;对古树名木的情感纽带,同样得以传递。通过古树名木的认养、财政补贴等机制,降低投保门槛,中国平安以此深入推进开展古树科普教育,让古树名木保护的公共话题深入人心。
不仅是情怀与公益,更有责任与担当,陪伴式守护正在吸引更多社会力量亲身参与到古树保护的行动中来。中国平安正在推动古树名木保护进入“科技+保险+公益”的新阶段。
绿色金融,政企合作新范式
可喜的是,古树保护正在进一步规范化、制度化。
2025年3月15日,我国首个《古树名木保护条例》正式施行,这意味着古树保护有了国家级法律框架,并从行政法规层面得到了进一步保障,更有利于促进科学保护技术的推广。
在这样的背景下,作为较早关注古树名木保护的金融集团,中国平安名木古树保护行动在业内具有一定的开创性意义,更在各地政府的支持下走出了一套守护名木古树的创新范式。
中国平安的系列古树保护行动,正成为探索古树保护创新模式的一个积极缩影。
本次平安产险与汉中市林业局正式签订《古树名木保护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标志着陕西古树保护事业迈入了“政企协同、科技赋能”的新阶段。
更值得被看见的是,古树名木保护也逐渐成为绿色金融实践的可贵样本,相关项目已从单纯的生态工程,演变为可持续金融创新的生动示范。
事实上,中国平安针对古树名木的保护工作并非首次开展。自2024年中国平安启动“我为古树上保险”计划以来,建立古树名木保护常态化机制,至今已经为全国超过2万棵古树名木提供了逾3亿元的风险保障。
在中国平安的积极推动下,专属保险正在为越来越多的古树名木撑起平安生长的“保护”。
据了解,本次产品发布也成为中国平安构建古树名木生态体系的新起点,平安产险将以佛坪为样板,积极携手各级政府林业部门打造政企民协同古树保护新模式。
放在绿色金融的视角下,此举在推动生态保护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系统性升级方面同样具有重要意义。
集合多方力量的守护行动,不仅系统、科学,而且长效、高效。中国平安还联合中国乡村发展协会,成立“古树守护计划专家组”,协同园林绿化、古树保护专家开展系统性的古树检查,构建起“灾前预防+灾中救助+灾后赔付”的全链条保障体系。
正如平安集团品牌宣传部总经理陈遥在本次活动中表示,未来,中国平安将继续坚定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创新绿色金融产品、搭建社会参与平台、培育绿色生态文化,构建完善多层次绿色金融发展体系,为建设绿色中国、平安中国贡献力量。
“纤纤不绝林薄成,涓涓不止江河生”,让金融资源真正地惠及生态传承,不仅是生态守护的责任彰显,更是绿色金融的应有之义。
来源:中国新闻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