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教育宣传周】以案说险丨正规机构投保,保护自身保险权益

在经济飞速发展的现在,保险正逐渐成为每个人身边必不可少的保护自身权益的工具,但是也因为保险具备一定的金融属性,在少数别有用心的人眼里也他们牟取利益的手段,而面对这种手段我们要提升自己的辦别能力。

典型案例
车主王先生的车险即将到期。一天,他接到一个自称是“某保险代理”的电话,对方给出的报价比正规保险公司官网和 4S店的价格低了近30%。对方解释称,他们是“内部渠道”,有优惠返点。王先生心动不已,在没有核实对方资质的情况下,通过微信转账支付了全部保费,收到了一份电子保单。
 
一个月后,王先生不幸发生了交通事故,对方全责。但事故也造成王先生自己的车辆左前部受损。王先生想起自己买了车损险,便拨打电子保单上的客服电话报案,却发现电话是空号。他急忙联系当初卖他保险的“业务员”,对方先是敷衍,之后微信被拉黑。王先生无奈之下,根据电子保单上的公司名称,找到了这家保险公司的官方客服。经官方核实,该保单系伪造的,是一份假的电子保单。王先生支付的钱款并未进入保险公司系统,而是直接落入了骗子的口袋。由于没有真实有效的保险合同,保险公司无法进行任何理赔。最后,王先生需要自行承担数千元的车辆维修费用。同时,因为他的车辆在事故发生时“脱保”,交强险过期,他还面临了交警部门的罚款,并需自行承担本应由交强险赔付的对方车辆部分损失。
 
案例分析
该案例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在非正规渠道投保存在以下风险:
1、保单造假,保障落空:非正规机构可能直接伪造保单,收取保费后便消失无踪,无法获得任何保障。
2、理赔服务缺失,维权艰难:即使保单真实,非正规机构在出险后往往无法提供专业的报案、查勘、定损和理赔指导服务。可能会推诿、失联,导致需要独自面对复杂的理赔流程,甚至因操作不当而被拒赔。
3、个人信息泄露风险:过程中提供的身份证、行驶证、银行卡等敏感信息可能被非法倒卖,导致面临营销骚扰、诈骗甚至更严重的金融风险。
4、价格陷阱:过低的价格往往是诱饵。其背后可能是:(1)保障责任被阉割(如降低保额、删除重要险种);(2)设置苛刻的理赔条件;(3)纯粹的诈骗。
5、后续纠纷不断:若因保单问题发生纠纷,由于对方机构不正规、无资质,很难通过正常渠道进行维权,诉讼成本也极高。
 
案例启示
如何辨别这类风险呢从而保障自身权益?正规投保“四步走”:
第一步:核实机构资质,选择官方渠道:优先选择保险公司官网、官方 APP、官方客服电话或线下直属营业网点。如果通过代理公司或经纪人购买,要验证中介资质,可查询其是否持有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NRFA)颁发的《保险中介许可证》,并可向对应的保险公司核实其合作资质。
 
第二步:验证保单真伪,支付后查询:支付保费后,应立即通过保险公司官方客服、官网或 APP查询保单详情,核实保单号、险种、保额、有效期等信息是否与约定一致。在鉴别保单的时候,可以查看官方电子保单的加密效验码,此码可通过官网验证。
 
第三步:警惕价格陷阱,货比三家:通过多家保险公司官方渠道进行报价,了解市场合理价格区间。另外也要理性看待优惠,对远低于市场价的报价保持高度警惕。保险产品的价格受严格监管,正常优惠幅度有限。
 
第四步:规范付款流程;对公转账:坚决要求将保费支付至保险公司的官方银行账户,而非任何个人账户或非保险公司的对公账户。在支付完及时索取并妥善留存保费发票,这是缴费的重要凭证。
 
在此,温馨提示广大群众:保险购买的不仅是一份保单,更是一整套受国家法律保护的专业服务与承诺,这个承诺的可靠性建立在保险公司的信誉和国家监管之上。通过正规机构投保是对自己财产和安全的首要保护,切勿因小失大,放弃最重要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上一篇:平安车险三省名片发布暨车主客户嘉年华盛启在即!
下一篇:最后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