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菜”,顾名思义,就是在船上制作,又在船上享用。太湖船菜亦称无锡船菜,以太湖中盛产的白鱼、白虾、银鱼、蟹等为主料。太湖船菜历史悠久,它始于春秋时期太湖船菜鼻祖——太和公,盛于民国期间,发扬于改革开放。
太湖船菜讲究“味真”,也就是原汁原味,同时也讲究应季,四时八节产什么,厨师就做什么:春天的原盅甲鱼、银鱼炒蛋;夏天的醉虾、奶白鲫鱼汤;秋天的梁溪脆膳、蟹粉豆腐;冬天的银鱼羹、鸡汤湖鲜。所以,这就成就了太湖船菜的“鲜”之根本。
其实也不用我多说,大部分无锡人应该都吃过太湖船菜。但是你知道它是怎么来的么?
我们从《史记·刺客列传》记载的鱼腹藏剑故事里就能看到太湖船菜的一些苗头,刺客专诸特地前往太湖学烧鱼之术,然后通过鱼腹藏剑来刺杀吴王僚。
专诸的师傅传说就是古代十大名厨之一的无锡名厨太和公。他长期生活在太湖之滨,擅长制作以水产为原料的菜肴,尤以炙鱼闻名天下,曾在太湖一带“授徒五百”,被尊为苏厨之祖,他直接影响了后来苏菜(江苏菜)的形成。之后又相传春秋时吴王阖闾经常在太湖上举行船宴,由此开创了船菜之风,也就是说太湖船菜差不多有2500多年的历史了。
相比这些传说,还有一种更加普通的说法。传闻太湖船菜最早起源于民间,当初只是渔民的家常菜,渔民以船为家,招待客人也只能在船上接待;所以最早的船菜经营者并非名厨大师,而是太湖上的渔民,菜肴皆是就地取材,用家常做法烹制。
其实在小编看来这两种起源说并不冲突,第一个说法的太湖船菜可能做法更为精细、复杂。而第二种太湖船菜应该更为家常。但总的来说都可以算是太湖船菜。
无锡船菜后来的逐渐兴盛,其实也跟鼋头渚等太湖景区的闻名有关。早在明末,东林党首领高攀龙就常来此,并且留下了“鼋头渚边濯足”遗迹。清末无锡知县廖伦在临湖峭壁上题书“包孕吴越”和“横云”两处石刻,自此鼋头渚景区渐渐被世人所熟知。
民国初年,无锡人杨翰西在此购得60亩山地,并于1918年开始建构“横云山庄”。王心如、陈仲言等人纷纷在附近建造别墅林园。这么多文人豪绅留下印记,可见风景之美。
那时各地达官贵人纷纷慕名而来,旅游业兴起了,饮食自然也得跟上。太湖边还能吃什么?自然是以湖鲜为主的太湖船菜啦!他们泛舟湖中,饮酒品菜。坐游船、吃船菜。
因此清末民初时,无锡太湖边有四只大型画舫的船菜开始被世人所知,他们分别由姓王、杨、谢、蒋的四个老板经营,各有自己的名菜。其中杨阿梅的苹香号画舫所供船菜特别出名。杨阿梅的酒煮虾、炒虾仁、蟹粉鱼翅、大鲫鱼、八宝鸭都是绝艺,在当时颇有名气。
在抗战前的几年里,来无锡游太湖、吃船菜是当时最时尚、最受有钱人喜爱的休闲活动之一。
蒋介石就曾经三次来无锡,三次都乘画舫,吃了船菜。第二次还带了美国特使马歇尔夫妇一起品尝太湖船菜。这顿饭,让蒋介石吃得非常惬意,赞不绝口。他对宋美龄和马歇尔夫妇说:“吃鱼蟹,要到无锡来!”
1948年5月17日,蒋介石第三次前往无锡。蒋介石此次所乘画舫依旧是苹香画舫。或许是因为兴致所致,蒋介石在苹香画舫用餐心情大悦,信笔题书“孝友之舫”四个字,赠送给船主杨荣林。赏玩中,蒋介石不停地感叹:太湖风景极佳,无锡船菜真好!
除了蒋介石,张爱玲也曾来无锡游太湖,吃“船菜”。张爱玲平时很少参加这类应酬,但这一次却欣然而至。后来她提起这次太湖游,还直说“印象深刻,别致得很”。
之后邓小平、叶剑英等多位国家领导和西哈努克亲王、穆巴拉克、李光耀等外国贵宾也都品尝过太湖船菜。
如 今
1949年后,游船业务曾停办,船菜也相应消失。1970年,随着太湖旅游业的发展,船菜重新恢复并不断创新。
2007年,太湖爆发蓝藻,太湖船菜就开始淡出人们的视线。到2011年11月1日,国务院《太湖流域管理条例》又正式施行,其中明文规定太湖岸线内和岸线周边5000米范围内等处,禁止设置水上餐饮设施。不仅是无锡,太湖边其他城市的船菜生意也萧条了下来。
然而近几年,船菜生意又渐渐复苏了,2016年,“太湖船菜”也成功入选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目前鼋头渚横云饭店是无锡“太湖船菜”的复兴基地,特别是在2004年“太湖船菜”面临失传的关键时期,他们就在饭店后面建了一个船舫式的建筑“湖鲜舫”,专门用来推广传承太湖船菜,客人坐在里面,就跟坐在船上一样,可以一边欣赏太湖风光,一边品尝太湖船菜。
当然除了一些大饭店,近几年太湖上也陆陆续续有一些私营饭店开始继续做船菜了。小编前段时间鼋头渚烟花大会时就跟家人吃了船菜,一湖碧水,一席船菜,一场烟火,可以说是非常惬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