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吃年糕,有“年年高升”之意,也有“高高兴兴”的朴实祈愿。反正,无锡人过年一直是要吃年糕的,年糕年糕节节高,一年更比一年好嘛!一过腊月廿八,一些老字号糕饼店,或是一些对传统讲究的“土著”,都开始蒸年糕,灶间蒸腾的气雾和升腾的糕香,到后来码得整整齐齐的方砖形年糕,是一道喜人的江南年味。
热腾腾的“一年一蒸”
百年家族制作历史、如今已经到第五代传人的荡口古镇“花沿桥糕饼店”依然用最传统的手艺来做年糕。老板华炜林是第四代传人,他介绍,一般蒸年糕从进入12月开始,一直要延续到农历过年前。拌粉、上蒸、捶打、成形切条、晾干,每个环节都须由有经验的师傅把控,所有步骤丝丝入扣,一气呵成。
年糕味道好不好,关乎对糯米发酵时间的掌握,师傅揉面时手里的力道要恰到好处,米粉与空气、时间结合的每一版年糕,都是手、眼的协调配合,即便是完工后的二次“翻面”,也需要帮工手势的利索、干脆。
老式蒸糕一般在土灶大锅上进行,当今时代更利于控温、洁净的电蒸箱淘汰了这一全手工环节里的火力掌握。专业化蒸糕颇有仪式感,每个环节都有师傅各司其职,每个步骤连贯进行,不能中断,因此,整个蒸糕过程里,师傅需要保持专注,不怎么说话。蒸箱一打开的瞬间,白色的热气缭绕,一大团粉团出锅,再由师傅揉捏成条索状,接着按照一定规格一鼓作气趁热切好进行摊晾。切下的“边角料”,如果正好有客人进店,尝一尝,更觉心动。如今流行不太大的年糕,一般一条糕正好半斤。年下正是各类长辈们做寿的旺季,虽然疫情期间很少有聚集活动,礼盒装的各色年糕精巧登场,适宜馈赠,这份亲情里的牵挂和熟悉,将乡愁不露声色地传递。
品尝幸福好口彩
一条条刚刚晾干的年糕一版版整齐排列在案桌,糯米特有的莹润光泽伴随着桂花的香气,带着余温的年糕总能勾起不少过路人的“馋虫”。年糕一般可吃到开春,无锡年糕既甜且糯,晒干变硬后更易保存。
白色的糖年糕,可以切成小块,或是和青菜一起煮汤年糕,青白相间,鲜香开胃。或是简单地来份炒年糕,加点肉丝、荠菜或是冬笋丝,蔬菜换成韭芽也是经典之作,又切题年味;炒鱼片里加一点白糖年糕,既有美好寓意,又是地道的年菜。
大部分年糕是偏甜的,在花沿桥,还开发了适合不能吃甜人士的无糖年糕,清清爽爽的糯米香,原汁原味,既致敬了经典,也感受了这份口彩里的好寓意。
白糖年糕、红糖年糕、赤豆年糕、麦青年糕,都是最经典的无锡年糕。它们的表面还撒了秋天腌制的本地桂花,如此“撒金”版不仅颜色更典雅好看,配合那丝丝清甜,品尝起来始觉喜感满满。带回家再品尝,一般要二次加热,直接烤一烤,简单粗暴的喷香最是惬意!切小后直接上蒸就很好吃,也可把年糕切成片或丝做成糕片汤,这段在张爱玲的《多少恨》里有着场景描述:“小洋炉子上有一锅东西嘟嘟煮着,正是年糕汤。冒着热气的年糕汤,蓝边的粗菜碗,镜子上贴着待干的手帕……”小资的温存体己,唯冬日的年糕汤始能描摹。或是少油热煎,配点茶水,也是赞到不得了。清清淡淡的甜糯温暖盈漾唇齿,品咂出富有民俗意义的幸福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