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故土迎骏志

 

 

 

徐悲鸿

以笔为戈,画尽山河风骨

他笔下的骏马,奔腾着民族的脊梁;

他画中的愚公,镌刻着不屈的信仰。

从江南小镇到巴黎画室,

从战火烽烟到新中国讲台,

他用一生践行“尽精微,致广大”,

将热血注入丹青,将风骨写进时代。

 

 

 

光风霁月 寸心千古

 

今天,在他魂牵梦萦的故土——宜兴,开启了一场跨越时光长河、满溢着不朽精神光辉的盛会。

让我们沿着悲鸿大师那波澜壮阔、跌宕起伏的人生轨迹缓缓前行,去探寻、去感悟他那颗始终炽热、纯粹的赤子之心,去聆听他以笔为剑、以画为歌,奏响的时代最强音。

1

 

少年意气:

江南烟雨孕画魂

1895年,徐悲鸿生于江苏宜兴一个清贫画师之家。

幼承家学,9岁临摹《芥子园画谱》,13岁随父鬻画谋生,在民间艺术的土壤中扎根。

少年时目睹山河破碎,立志“艺以载道”。

17岁独闯上海,半工半读,饥寒交迫中仍坚持素描练习。

1914年,父亲的不幸离世,他承担起家庭的重担,任彭城中学图画教师。

19岁,兼任私立和桥镇始齐女子小学、私立宜兴女子中学附设女子师范班图画教员。

清贫磨砺中,他的艺术天赋初绽锋芒:

1916年3月,受康有为、王国维、蒋梅笙等人赏识,徐悲鸿被仓圣明智大学邀请担任美术教授,并得以拜康有为为师,授以中西艺术视野。

1918年,受聘北大画法研究会导师,做了题为《中国画改良之方法》的演讲,对艺坛和学术界产生了深远影响,成为徐悲鸿在中国画革新领域的重要里程碑,他疾呼:“古法之佳者守之,垂绝者继之,不佳者改之,未足者增之,西方画之可采入者融之。”

 

 作品赏析

2

 

负笈西洋:

熔铸中西开新境

为寻救国艺途,24岁的徐悲鸿远渡重洋。

1920年,考入法国巴黎高等美术学校。他日夜苦练,在卢浮宫临摹名作至闭馆。

1925年春,在巴黎自编《悲鸿绘集》《悲鸿描集》各一册,寄上海中华书局,次年10月出版。

异国求索路,他的画笔劈开传统与现代藩篱:

结识法国著名写实主义大师达仰,自此,每周求教于达仰,直至1927年回国。 

以油画《老妇》入选法国国家美展,打破亚洲画家零的记录;

遍游欧洲,将西方写实精髓融入东方笔墨,立下“为人生而艺术”的信念。

3

 

烽火丹心:

画笔作戟唤国魂

归国后,他倾力革新美术教育,任中央大学艺术系教授,培养吴作人、艾中信等大家。

抗战烽烟中,他的艺术化为民族精神的火炬:

1932年1月,上海“一·二八事变”,驻沪十九路军英勇抗日,徐悲鸿激情满怀,作国画《雄鸡》,款曰:“雄鸡一唱天下白。”

创作巨幅油画《田横五百士》《徯我后》,借古喻今,呼唤气节;

《田横五百士》

奔走南洋办展义卖,将所得20万美金全数捐给抗战难民;

1940年,抗日战争日益激烈残酷,徐悲鸿客居印度期间创作《愚公移山》,以形象生动的艺术语言表达抗日民众的决心和毅力,激励全国人民继续团结一致抗击日寇,争取最后胜利。

《愚公移山》

他笔下的奔马鬃毛如戟,昂首嘶鸣,成为抗战精神的图腾。

他疾呼:“艺术家即是革命家!救国之道虽多,艺术亦是利器!”

抗美援朝战争打响,他满怀热情,扶病为战士们画了六幅奔马,寄往朝鲜前线。

4

 

躬耕艺教:

奠基新美育山河

1946年,北平美术作家协会成立,徐悲鸿被推举为会长。

1947年,在天津《益世报》创办《艺术周刊》。

1949年,徐悲鸿出任中央美术学院首任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

新纪元开启,他奠基现代美育的宏伟大厦:

确立“素描为一切造型艺术基础”的教学体系,培养一代代美术中坚;

力荐齐白石任教授,打破门户之见,守护传统文脉;

抱病创作《九州无事乐耕耘》,歌颂人民伟力与和平愿景。

1953年,他倒在了教坛,临终前仍叮嘱:“要把美育的火种传下去!”

 

5

 

魂归故里:

桑梓情深承鸿志

1988年宜兴建成宜兴徐悲鸿纪念馆,系统地展示其从乡村学子成长为艺术大师的历程,至今接待观众十余万人次,被列为省、市、县三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宜兴经开区提出“敢为人先、勇攀新高”的新时代“奔马”精神,将悲鸿笔下骏马的昂扬姿态转化为城市发展动能。

屺亭街道以“悲鸿故居”为核心延伸打造“悲鸿故里文化园”,通过丰富的活动展示,彰显宜兴书画之乡的区域影响力,传承弘扬徐悲鸿的艺术思想和爱国精神。

宜兴经济技术开发区成人文化技术学校精心编撰社区教育校本材料,悲鸿文化之书法基础教程,悲鸿文化之绘画基础教程,让悲鸿艺术更好走进千家万户。

配合无锡曲协创作的中篇评弹《徐悲鸿》,以江南曲艺形式演绎大师人生,获第九届中国曲艺牡丹奖。

奔马社区打造“悲鸿文化”特色品牌,成立党员志愿宣讲团队,每月开展宣讲活动;成立“悲鸿故里德艺传承公益社”,举办“水墨奔马文化艺术节”,让中小学生、居民群众潜移默化融入到“悲鸿艺术”的文化氛围之中,让大师故里艺术传承后继有人。

 

2024年建成投用市悲鸿中学,举办“墨舞奔马 绘梦新篇”启幕仪式,徐悲鸿纪念馆馆长徐庆平出席并寄语学生。仪式上揭牌南京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实践基地,启用全省首个徐悲鸿美育教室 。

故土浸润,让悲鸿先生自幼便将家国情怀与艺术追求融入血脉,他植根中华文化沃土,放眼世界艺术殿堂,以兼容并蓄的艺术视野、淡泊明志的高尚品格、深沉厚重的家国情怀,成为激励我们砥砺前行的精神火炬。

130年后的今天,

当我们凝视《奔马》的雷霆之势,

在教科书里读到《愚公移山》的坚韧寓言,

在无数画者的笔触中看见

写实与写意的交融……

徐悲鸿的艺术生命,

早已融入中华美学的血脉,

他仍在告诉我们:

真正的艺术,从不是飘渺的幻梦,

而是扎根大地、叩问时代的铮铮风骨。


上一篇:宜兴的秋,从栾树梢头开始
下一篇:最后一页